送走“双11”,迎来“双12”,“海淘”再次成为热词,然而“海淘”货品的质量、售后等问题也引发了关注。12月9日,商务部发布,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再延长一年到明年年底(2018),同时政策覆盖范围新增合肥、成都、大连、青岛、苏州等五城市。
过渡期延长的决定,对于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3.6万亿元,增长30.7%。其中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8624亿元,增长66.3%。机构认为,进口跨境电商受消费升级驱动而增长,而直邮、集货和保税区多种物流方式和资本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高速发展。
在今年“黑五”当天,财政部发布《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的通知》,通知称,自2017年12月1日起,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本次降低的消费品进口关税,范围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日化用品、衣着鞋帽、家用设备、文化娱乐、日杂百货等各类消费品,共涉及187个8位税号,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虽然减税带来的效应还没有显现,但跨境电商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业绩。
近三年来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开始发力跨境业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得以接触到跨境电商。2014年,阿里上线天猫国际,亚马逊推出“直邮中国”等业务;之后,唯品国际、网易考拉、京东海外购等跨境电商品牌也应运而生,“足不出户买全球”逐步成为现实。
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认识到跨境电商的发展潜力,大量企业纷纷入局跨境电商业务,而要想顺利展开业务就需要各国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由于各国的监管制度存在差异,需要做到平台间信息的互通,才能保证复杂的跨国供应链不会出问题;其次,跨境电商平台需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不但需要注重自营产品的质量监管,对于第三方商家的产品也需完善质量监管制度。
据艾瑞咨询、中投顾问等第三方机构预测,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大背景下,2017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突破7万亿,2018年达到8.8万亿元,2020年则有望达到12万亿。此外,中投顾问还预测,到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将达到37.6%。
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海淘产品的样式种类也逐渐多元化。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通过电商走进了中国。艾媒数聚CEO(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深入推进,跨境电商必将迎来新的春天。“预计今明两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速仍然能维持高位。”
(综合自: 人民日报、城市快报、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