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清表示,未来33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将推进两个阶段的战略布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新征程,将凸显出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若实现这一战略,据测算,2035年左右,中国的GDP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的第一。2050年,中国的GDP有望达到60万亿美元。
“面对新使命,中国金融必须有更大的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第一增强务实的经济的能力,聚焦供给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一经济转型升级。”陈四清表示,要增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的引领能力;增强全球资本的整合能力;以及增强风险防范和应对的能力。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速度下行,但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过程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的问题是金融风险,因此我觉得我们今后几年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称。
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这个转变,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金融也将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李扬认为,要坚持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调发展。下一步要让这四类金融形成一个有效的结构,解决不同的问题,共同协力推动经济发展。并进行有效监管。
除此之外,全球金融业目光正聚焦在正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 当前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创新,为金融服务带来更多样化的数据来源,更快的数据存储速度和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的实施,有效地将金融服务标准化、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触及了以往无法或难以覆盖的长尾人群,包括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群体等。技术驱动带来的金融普惠,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