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从2003年起开始布局商业地产,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产品线,8月20日,宝龙拟拆分商管上市,成为内地首家赴港上市的轻资产商业运营商,而招股书中披露的在营项目运营指标,又引发市场热议。16年间宝龙是新商业的破局者还是跟随者?未来又该如何突围?
1
“双轮驱动”的商业地产先发者
自2003年介入商业地产,2007年首家宝龙广场在福州开业,截至2019年上半年宝龙已进入26座城市,累计开业39家购物中心和6条商业街。回顾宝龙商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9至2011年,商业帝国进入扩张期,三四线多点开花。借助2009年宝龙成功登入香港主板,募集逾20亿用于集中开发商业项目。此后三年间,宝龙挥戈抢滩三四线,商场进入密集开业期。三年间共新开业10家商场,其中就有6家位于三四线。因新开业项目仍在培育期,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并未带动租金的大幅增长,2011年租金及管理收入2.84亿元。
第二阶段:2012至2013年,因三四线需求不足,商业进入阵痛期。因前期过度青睐三四线布局,宝龙商业进入阵痛期,多家宝龙广场面临商户撤离困局。2012至2013年,宝龙商业扩张的步伐变慢,两年仅开业4家商场,新增可租售面积27.93万平,相较前两年同比减少62.67%。与此同时,财务状况下滑明显,2013年综合毛利率首次跌破30%,下滑至28.32%。在此情况下,宝龙计划改变商业布局战略,2013年首次提出“深耕上海,聚焦长三角”。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转向一二线卫星城布局,深耕社区的同时,向高端综合体试水。2014年度过转型阵痛期;仅2015年一年,宝龙就于上海、杭州、青岛等一二线城市新开业7家购物中心,新增可租赁建面达31.29万平,同比大幅增长141%。战略布局调整的同时,宝龙于2015年也重新梳理产品线,形成宝龙广场、宝龙天地、宝龙城和宝龙一城四大产品线,基本覆盖社区级、片区级和都市级;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推出高端定位的宝龙城及宝龙一城。如今宝龙商业运营进入稳定增长区间,2014至2019年中期,零售商业租金及管理费收入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同时,商业扩张步伐并未变慢,宝龙计划2019年下半年新开业6家、2020年新开业10家、2021年新开业9家商场。
2
四大产品线全面抢滩社区
目前宝龙的四大商业产品线中,宝龙城和宝龙一城定位中高端和高端,宝龙广场和宝龙天地则以中端为主,其中宝龙天地主要是商业街,其余都是购物中心。截止至2019年中期,商业街宝龙天地已进入太仓、上海、杭州、东营等6座城市;购物中心已在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厦门、福州、重庆等26座城市累计开业39家。其中,最大体量的当属宝龙广场,已开业36家。宝龙广场商业体量一般介于3-20万平,其中为社区层面而设的体量为3-5万平,为区域层面而设的为5-8万平,为城市层面而设的则为8-20万平,定位比较分明。
2014年宝龙提出轻资产化发展战略,通过品牌输出委托运营第三方开发物业,目前有3个在营购物中心项目属于管理输出,可租售建面为22.12万平。2019年8月,宝龙拟分拆旗下商管公司上市,成为内地首家赴港上市的轻资产商业运营商。
3
深耕长三角,低成本扩张优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宝龙坚持“1+6+N”战略布局,深耕长三角,尽享区域红利。预计至2019年底,宝龙商业的可租售建面约51.23%位于长三角,其中上海占长三角的比重最高,达23.79%。根据CBRE的统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中上海优质零售物业租金维持高位,截至19年三季度,首层租金为35.2元/平/天,优于同期的广州和深圳;而二线城市中,长三角租金最优,首层租金均值约21.9元/平/天,优于环渤海和中西部。由此可见,宝龙“以上海为中心,深耕长三角”的商业战略布局,区域优势显著。
从城市布局来看,宝龙商业还是以一二线卫星城和三四线市中心为主,按可租赁面积计算,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占比分别达43.14%和44.70%。2013年前,宝龙商业版图开拓路线“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导致三四线存量较大,13年改变策略才逐步向一二线城市新区或者卫星城转移。加上宝龙拿地成本控制得当,以上海为例,17个项目中仅有2个项目溢价率较高,绝大部分项目溢价率均不足1%。因此,宝龙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截至2019年中期,总土储平均成本为2701元/平。
此外,宝龙偏好拿体量适中、业态较为丰富的商住综合体。以其深耕的上海为例,宝龙在上海的17个项目业态组合较为丰富,布局以市郊新区为主,除杨浦环创中心外,其余地块均位于市郊新区。对上海而言,下沉至社区,未来需求潜力可观。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商业布局过偏,也会导致人流跟不上,使得空置率和单位租金承压。
4
商业出租率承压,运营待加强
截止19年4月底,宝龙商业整体出租率为85%,剔除空置率较高的宝龙天地后,出租率为90%,与商业后起之秀且商业布局定位相似的新城相比,明显低于新城同期98.5%的平均出租率。宝龙商业起步比新城早,但依然被新城赶超。截止至19年中期,宝龙可租售面积为307.79万平,高于新城同期,但在运营方面,宝龙的平均出租率、租金及管理收入、估算的单月单位租金均低于新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宝龙的运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于宝龙而言,规模扩张的同时,提高商业运营能力同样重要。
具体从各产品线来看,宝龙最大体量的中端商业表现不尽如人意,过去三年以来,宝龙天地和宝龙广场的平均出租率分别为76.94%和85.48%,均低于平均值。产品线能级越低,出租率越低,背后可能存在两点原因:第一,区位定位偏差而造成的需求不足,公司一线项目平均出租率为92.16%,高于均值,而二三四线主力项目表现差强人意。其中,三四线可能受需求不足所拖累,而二线项目主要位于环渤海,该区项目空置率较高,平均出租率仅67.72%。第二,管理运营能力有待加强。公司披露的45个在营项目中有24家出租率较开业初期反而有所减少,如阜阳、烟台和扬州宝龙广场的出租率较开业初期跌超20pct。
5
试水ABS,“以售养租”仍为主要资金来源
和大部分房企一样,低息银行贷款和信用债是宝龙主要依赖的融资渠道,占比分别达50%和38%。面临商业地产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及融资方式单一等特征,证券化成为盘活庞大商业存量资产的新蓝海。宝龙目前对于商业地产证券化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16年发行首单以物业费为基础资产的商业ABS以来,宝龙共发行4支ABS,累计发行金额37.27亿元,而对于持有479.02亿元投资性物业的宝龙而言,其中仅2支是以商业作为基础资产发行,合计募集资金15亿元。商业地产证券化工具运用得少,一方面是由于资产证券化还在不断发展中,另一方面可能也跟宝龙商业资产多位于二三四线,叠加运营管理能力待提升、商业租金收益率偏低有关。受限于较为单一的商业融资渠道,“以售养租”仍是宝龙持续进行商业扩张的资金主要来源。
除“以售养租”外,为缓解资金压力,宝龙自14年转向轻资产化,但成效尚不明显。宝龙的轻资产化属于品牌输出模式,从14年提出至今,只有3个在营项目属于管理输出,分别位于金华、重庆和四川,轻资产项目可租售建面为22.12万平,仅占比6.51%,可见未来轻资产化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小结:宝龙可以说是商业的先发者之一,从最初业内一致认可“北万达,南宝龙”,到现在逐渐被越多越多商业后起之秀追赶。宝龙商业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及深耕长三角所带来的区位红利,但运营能力还有待提升,在资本运作上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商业地产将轻“地产”属性,更重“运营”和“资本”属性。闽系出身的宝龙,如何自我革新提升整体竞争力是能否更进一步的关键。
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
文章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