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钱都花哪了?大数据报告揭秘8大消费真相

2020-01-15 16:45:23    东方头条

为帮助个人及社会更好地了解国民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近日,财务管理App随手记联合新华网等媒体和企业推出了《2019年国民花钱数据报告》。

据悉,该报告基于随手记2.2亿用户记账大数据,从国民收支情况、花钱对象、消费场所、支付方式等维度,对国民的消费特征进行了全方面的解读。

收支真相:赚的多≠存得多

随手记报告数据显示,60后到00后之间各年龄段居民年人均收入与支出成正比,赚得多的人,花的也多。

70后为所有年龄层中收入最高的一代人,年人均收入达30.92万元,其次为60后及80后,分别为28.80万元和25.58万元,90后的年人均收入为10.05万元,00后年人均收入为1.2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70后年人均支出为18.42万元,是所有年龄层中支出最高的一代,为高收入高支出的“双高”人群。排在后面的分别是60后15.57万元,80后13.69万元,90后6.20万元,00后1.63万元。

消费真相:60后爱自己、70后爱网购、80后养娃压力大、90后成“宠物奴”

在对每个月花钱类目最高的统计中,每个年龄层也表现很不一样。报告显示,60后及00后每个月花在自己身上的钱最多,人均分别为1981元、433元,60后也被称为最“放纵不羁爱自己”的一代;70后则每个月的大头支出都在子女身上,人均消费为2633元;而“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每个月在子女身上的开销高达3763元,是所有年龄层中“养娃”压力最大的一代人,每个月固定支出的奶粉、纸尿裤、早教、早托费等费用,让娃成为掏空80后钱包的“吞金兽”;90后则支撑起了宠物经济的半边天,每个月花在宠物身上的钱高达1352元,吸猫撸狗正在成为90后的“精神支柱”。

在各年龄层最常光顾的消费场所的统计上,44.5%的90后最爱网购,61.5%的80后爱逛商场,60后消费场所较为单一,70.6%的人最常去餐厅消费,而70后则可能是“最潮”的一届中年人,43.9%的70后喜欢在网上买买买。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舍得在医疗保健上下血本。随手记报告指出,各年龄层中,80后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年人均支出中遥遥领先,人均高达7796元,而90后年人均支出为5008元,70后为2811元。

相比于80后的“惜命”,90后更爱“面子”。数据显示,90后是所有年龄层中最爱买化妆品的一代人,年人均支出高达9927元。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2019年国民人均人情消费为11216元,人情往来的支出金额占人们日常开支总额的12%,比重首次超过了“衣食住行”中行车交通的比重。“中国是个讲究人情来往的国家,近年来在互联网及商家的助推下,人情往来的支出已成为人们一笔负担不小的开销”,随手记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域真相:福建省消费力全国第三

在全国各省市月人均消费力表现方面,北京排名第一,上海排名第二,福建省则力压广东省和浙江省,位列全国第三。

支付真相:1/3的人使用现金支付

虽然我国的移动支付领先世界,但仍有不少人使用现金支付。随手记报告指出,在统计样本中,使用现金支付的人群比例达28.57%,这些人当中,大多是保留了现金支付的习惯。

网购时间真相:睡前是“剁手”高峰期

与网购平台的大数据遥相呼应,睡前是人们“剁手”的高峰期也是记账的高峰期。随手记记账数据显示,白天记账类目大多为三餐饮食,而与网购相关的记账类目则在夜间达到高峰。

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提振内需、拉动增长上被寄予了厚望,因此,研究居民的消费趋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随手记花钱大数据报告基于庞大的记账大数据,旨在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筛选技术,揭示当下国民的消费趋向和生活态度,令大众进一步了解年国民消费情况,为企业及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虽然消费对提振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移动支付日渐普及和个人消费信用体系的完善,为人们消费花钱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性的同时,“月光族”、“月负族”、“精致穷”等超前消费行为也让年轻人的消费观备受社会争议。

随手记相关负责人表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为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尽早地进行财务管理规划。随手记作为国内领先的财务管理工具,能有效地帮助用户进行财务管理及财务诊断。

据悉,随手记拥有丰富的场景记账账本体系,既满足用户多种记账需求,也能让每一个想记账的人轻松入门。随手记账本市场包含旅行、美妆、健身、装修、宠物等多元的记账场景,覆盖家庭、理财、生意、白领、学生等常见的记账人群。

此外,随手记专业的财务分析功能帮助用户高效便捷地进行财务诊断。随手记支持图标分析、报表生成、Excel导出等专业的财务分析功能,帮助用户全面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收支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收支结构,达到健康的财务状况。(张铭阳)

相关热词搜索:哪了 揭秘 真相 消费 报告

上一篇:基金投资分散风险,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