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年10月和1-10月全国质量空气状况,从中发现,前十个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PM2.5浓度均有所上升,增幅为2.0%左右;
同时,也发现山东、河北、山西和河南等地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对此有很多人提出质疑,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山东的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出现“恶化”?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大气中国2019报告: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中有数据显示,从城市PM2.5 年均浓度来看,169 个重点城市中共149个城市同比下降,下降比例为0.8%-32.8%。京津冀及周边年均浓度降幅大,由68μg/m3 降至60μg/m3,降幅11.8%。
根据资料了解到,山东、河北、山西和河南等地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也在下降,下降浓度在11μg/m3-2μg/m3。除此之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也处于下降趋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就此也作出说明,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浓度1.9%的波动谈不上恶化,用多年滑动平均值看整体的情况可以更客观地看到城市的空气治理效果。
这一个个空气质量变化的数字背后还隐藏了更多、更大的数字,这也是我国和各地方近几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共同努力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工业污染整治、推进清洁取暖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几大方面,取得了哪些空气治理成果呢?
工业污染整治 三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稳步进行
主要是对火电、钢铁和水泥等重点行业进行治理,进行超低排放升级或改造。火电超低排放方面,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火电超低排放改造比例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80%以上;在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方面,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上海和河南等地纷纷发布了关于钢铁超低排放的政策或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预计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企超低排放改造达到60%;
自2018年以来,“超低排放”概念植入水泥行业,目前河北、河南、四川等多个省份城市已经出台了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9年秋冬,贵州、山东潍坊、黑龙江和辽宁等城市已经开始对水泥企业熟料生产线等实施限停产,重点区域的排放限值收严,确定为颗粒物≤10mg/Nm3;氮氧化物≤200 mg/Nm3;二氧化硫≤50 mg/Nm3。
推进清洁取暖 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明显
众所周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燃烧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到了秋冬,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燃煤取暖,导致PM2.5排放强度大,分别是普通燃煤电厂的27倍左右、普通工业锅炉的15倍。
基于此,我国近年来加快了推进清洁取暖的进程,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上一个采暖季结束,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为50.7%,替代散烧煤约1亿吨,京津冀及其周边“2+26”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72%,再加上今年采暖季前预计完成约700万户,总计1700万户左右。
实施清洁取暖以来,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明显。据统计,北方地区15个省份散烧煤消费大幅下降,减排二氧化硫78万吨、氮氧化物38万吨、挥发性有机物14万吨、颗粒物153万吨。
机动车尾气治理 治理市场规模大幅提升
2019年9月,我国汽车产量分别完成220.9万辆,作为日常生活中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了很多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中国机动车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高达30%以上,尤其是柴油车,其所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PM(颗粒物)超过90%。
在治理投入上,我国机动车尾气治理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51.42亿元增长为92.47亿元,四年增长了21.61%。在公共出行领域,很多城市的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均已更新为新能源汽车,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新能源公交车突破34万辆,占比超50%。
柴油车治理从“车-油-路”3个方面入手,多部门联动,从生产、检验、道路监测以及后期的检查维修等,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各地相关部门也提高了对柴油车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值得提到的是,北京与天津市、河北省将共同建立京津冀机动车超标排放信息共享平台,协同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
从上述一个个数据来看,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近几年的投入也是只增不减,但治理大气污染毕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再加上目前治理进入了攻坚期,空气质量出现波动也在意料之中,但仅仅因为数据上的上升就否定之前治理所取得的效果,是不是有点片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