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凤:易经哲学的夜半醉语

2020-09-03 20:21:08    本网

有一种“醉”叫醉生梦死,也有一“醉”叫斗酒百诗,而我的醉却是对哲学思考的“唠唠叨叨”!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学说,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而科学所揭示的往往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等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义,如果说哲学是普遍的,那么科学就是具体的。哲学对科学进行概纳和升华,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科学对哲学进行细化和分类,从个别领域去体现哲学的一般规律。
  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宗教则将哲学研究的宇宙本体,自然现象象和一般规律进一步上升为一种精神信仰,以体现对天地的敬畏和崇拜,然后由外向内,由宇宙的广度转化为灵魂的深度。从这个角度分析东方文化,由中国易经文化孕育出的东方思想,从广义上讲即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又不像科学,但易经本身即有宗教的高度,而且有哲学的辩证还有科学的运用,可以说易经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
  我在国粹网站发表了〖三木解易〗朗读文章,有人在尾评中攻击我“不懂佛教空性思想,却将其与易经联系同言”,我从去年写〖易经〗浅解,我早已做好了被天下攻击的准备!易经是用符号解读世界,它不仅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道理一致,而且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辨证法”不谋而合!但易经的伟大在于易经思想不落文字,以两个对立符号的千变万化来“以心传心”!易经不是迷信而是文化!
  易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易经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易经》被诸子百家共推为百经之源的主要原因。其实宇宙的问题就是“大与小“的问题,古军事家《鬼谷子》曰:“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从点到面,从面到点。“小与大”这就比如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个体灵魂在佛教叫识,宇宙灵魂在佛教称为心,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与识本是“一物两表”,即一个事物的两种表达方式。心与识本是一“物”,人迷惑时心就变识,人觉悟时,识就是心!从这个意义讲,我就是宇宙,宇宙也是我,我是上帝,上帝也是我,佛是众生,众生也是佛,因为我的灵魂与宇宙灵魂是同一个灵魂,天人合一,色空合一,有无合一,大我小我合一,私与公合一。
  《道德经》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易经是智慧的化身!人与人的差距不是财富多寡,不是地位高低,不是权力大小,而是来自于先天本然与后天所以然的智慧与愚昧!佛教中人之修行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修道过程,从福德向功德的转化过程,从烦恼至菩提的升化过程,从凡夫致圣人的修正过程,从小我到大我的拓展过程,从小私到大私的开发过程,从小心到大心的扩量过程,从迷惑到觉醒的悟达过程等等,这叫借假修真。
  《中庸》开篇便曰:“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什么是“天命之性”?就是宇宙本有的东西即本体,什么是“率性之道”?是宇宙有序性的东西即规律,什么是“修道之教”?就是通过宇宙规律认识到宇宙的本体,就是人类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认识宇宙本体及其规律,开悟人生启发智慧。
  老子认为从小私到大私的修行过程就是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性。“修”只是个不妥当的方便用词罢了,修就是修正自已的错误行为和不当理念。其实,道心本有,何来以假修真?若从深层说,肉体与本心,原本一体无别,正如大海与浪涛,云雾与雨露,影像与银幕,好似有二,实则为一,即有形之物从无形功德中化现出来。
  我喜欢在易经的解读中被人“攻击”,然后才能以攻击的内容立意叙事!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与器的对立犹如人间的“私”与“公”,这些对立其实就是佛教中的“小我”与“大我”,“小我”是个体,“大我”就是宇宙,从小我到大我,“我”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大我”是永恒不变的无形无像的,因为它“无形”所以能化现各种有形,因为它“无像”所以与日月同辉,乃天长久视之道。“小我”如一滴水,“大我”就如海洋,然而海洋中的一滴水,如果不从内心理念及行动上脱离海洋,那么这滴水就永远不会干枯且与海洋齐天共寿!
  我喜欢酒后的浮想联翩,我喜欢酒后的思若喷泉,一切宗教不是“麻醉人类灵魂的工具”,为什么政教合一的罗马帝国以及阿拉伯帝国能够长久立世!为什么“乱世用重典”的大秦王朝与蒋介石政府很快夸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易经与及宗教哲学中的“辨证统一”思想值得我们终生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个中国农民情系三农自费调研三十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