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今思古]:古人的牙齿怎么样

2021-01-07 22:41:26   

  本网讯(王峰 何建明)报道:退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画过一幅《杨妃病齿图》,画卷设色亮丽、细笔勾描,云髻高耸的杨贵妃偏着头,开脸娇俏温婉、艳而不俗,媚而不妖,以左手大拇指、食指撑开托腮,微见蛾眉颦蹙,楚楚动人,似乎在忍住隐隐作痛的牙病,但病态亦美。

  其实,关于此事,历代均有画师画过《杨妃病齿图》。很多文人墨客亦争相题咏,客观上宣传了这一香艳事。元初冯海粟作的《题杨妃病齿图》云:“华清宫,一齿痛;马嵬坡,一身痛;渔阳鼙鼓动地来,天下痛!”冯海粟认为一枚小小的病牙,竟可以牵涉到天下的兴亡,意思无非是责骂红颜祸水而已。据现代医学者分析,杨贵妃喜食荔枝,必导致痰热风火,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她的牙痛,应为受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即热证风火胃热牙痛,类似现代医学中的三叉神经痛范围。估计那是一种持续性、阵发性的疼痛,来得非常突然。

  坊间有一句话:“牙疼不是大病,但疼起来要你的命。”现代人敞开肚皮吃喝,患各种牙病的人亦多了去了。然而在古代,生活条件落后,那时的人们是如何“管理”牙齿的呢?

  牙齿的轶事

  因为自古以来,拥有龅牙的人都不是很多,因此拥有龅牙的人,往往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人说伏羲龟齿。龟齿是什么样呢?据说乌龟没有牙齿,但是在上颚下颚之间有喙,就是类似鸟嘴的东西,喙缘的角质鞘较薄弱,上喙边缘平直或中间部微凹,鼓膜明显。这意思是说伏羲的牙齿非常小。当然,既然是超凡入圣的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是与庶民迥异的。

  周武王、南唐后主等帝王均有龅牙,所以在古代,这种齿相都被人们认为是圣人或者君王的外貌。你看《孔子圣迹图》里,可见孔子的两颗龅牙很明显。古人这般画,并非是丑化孔子,而是彰显他的特殊。

  与孔子同时的齐景公,曾经趴在地面,衔着绳子,让儿子拉着绳子,坐在他身上。忽然,他的儿子跌倒在地,他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嘴朝下,折断了门牙。这便是“孺子牛”的故事。但这断牙里,透出了父亲对小儿的怜爱之情。

  西汉的张苍在被罢免后,业已六七十岁了,口中的牙齿几乎掉光了。没有办法,他还想活,于是出钱请奶娘,天天吮吸奶娘身上的乳汁。靠这种方式,他活了一百多岁。

  东晋权臣温峤患过齿疾,天天疼,他烦不过,便拔了。谁料拔牙后引发的神经疼痛竟然导致他中风而死。张吴兴在八岁的时候,正在换牙,口中豁然,他父亲的一个熟人笑问他:“君口中何为开狗窦?”他很机敏,应声答道:“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这个人本想羞辱他,结果自己受了羞辱。

  齿主肾,人到了四十岁,血气既衰、肾气不足,牙齿便开始掉了。唐人韩昌黎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在多次掉牙后,专门作诗记录:“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他还说,自己的牙齿掉了这么多,估计不是长寿之兆。果然,他在五十六岁便去世了。

  比韩昌黎稍微小一点的白乐天,在六十六岁那年,掉了两颗牙齿,非常伤痛,还专门作诗念叨(换成白话):“哎呀呀,这两颗牙齿自从长出来以后,跟着我吃荤吃素、喝茶喝酒,它们配合肠胃一起吸收了营养,让我皮肤好、血气足。现在你们忽然走了,是不是太无情……”

  当然,掉了两颗牙齿,不仅吃东西起来不方便,看相亦不太好。白乐天肯定心里不舒服了。

  牙痛是谁都不喜欢的。明人吴俨有过痛齿的体验,因此在他掉牙之后,毫无怜惜之心,还说:“齿落竟何悲,不落亦何喜;但愿不肿痛,叫号动邻里。”估计那次牙肿的“事件”,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其实,古人积累了很多治疗牙痛的方子,在《本草纲目》等医书上,你可以找出很多。

  那时候的牙刷

  既然那时候有很多人害牙病,那么有没有类似于现代人用的牙刷用来保持口腔清洁呢?

  我曾在敦煌196窟的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中,发现一幅《揩齿图》。在壁画的中央,一人赤裸上身,蹲在地上,左手拿着净瓶,右手的右手的大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伸在口内作揩齿状。据说,揩拭牙齿之前,手指上要蘸盐或其他几味药品。南朝梁代刘峻《类苑》云:“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烃,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可见那时的人们就很讲究了,对揩牙粉是精研细磨。

  还有一种洁齿法,便是咀嚼植物的杨柳嫩枝,利用嚼出的纤维,清洁牙齿和牙龈。《华严经》指出,“嚼杨枝具十德”:一销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这也太夸张了,将嚼杨枝说得神乎其神。杨柳枝还有一种称呼:“齿木”。

  唐人王焘还在《外台秘要》上记载了揩牙粉的“秘方”:“升麻9克,白芷9克,莫本9克,细辛9克,沉香9克,含水石18克。”蘸这些粉末揩牙齿,牙齿香而光洁。有雅心的人还会自己配制牙粉,譬如宋代的苏子瞻,他曾用龙脑香、青盐、沉香或者是檀香等混合在一起,碾成粉末。还可以加水与蜂蜜,调成糊状,便是宋代的牙膏。

  一九五四年,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辽驸马卫国王墓葬时,发现了两把设计精致的骨制牙刷柄,头部有两排共八个植毛孔,但因年代久远,毛鬃已经腐蚀了。在当时,毛孔里面可以插上猪鬃或者马尾毛,然后修剪整齐,便可以使用了。

  辽墓出土的壁画亦发现了疑似牙刷的图像。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墓壁画中有一幅《梳妆侍奉图》,图中有一名辽国女性正在弯腰梳妆,在梳妆盘中,有一根长柄的刷子,应该是一支牙刷。

  在成都中药博物馆,保存有一把宋代竹柄的牙刷,很珍贵。南宋在吴自牧《梦粱录》里,列举了一百余家东京的老字号,其中有“金子巷口传官人刷牙铺”。据此可知,牙刷在宋时已经大批量生产、销售了。二〇〇七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杞县发现一宋代灰坑,出土了大量骨制品(半成品),其中有较为完整的一只刷柄。据此可知,在这里有这么多的牙刷残件出现,说明这里在当时有一个牙刷大作坊。考古发掘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证实了宋代有大量的牙刷被生产出来。

  明末冯梦龙在《黄莺儿·村妓》中写道:“茅屋学铅华,髻了边,插野花。田郎各个拖来耍,溪边浣纱,丘中种麻。三升麦子真高价,这娇娃,吴城香刷,从未溅君牙。”村妓,便是如今所说的村姑。冯梦龙嘲笑她不刷牙,落伍了。说明当时用牙刷刷牙,是一种很普遍的生活方式。

  文/安频

  作者系湖北省监利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郑军---家乡情 奉献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