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北京电(记者 王峰)《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专家评审会在京举行。《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等7篇文章获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主持会议并讲话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主持会议并讲话。他表示,此次好文章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的首次,备受学界关注。自评选公告发布以来,广大读者通过网页、电子邮件、邮寄等方式踊跃投票,推选心目中的好文章。根据评选规则,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评选,每学科入选论文不超过1篇。终评选出的文章,应体现政治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还要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要在问题和方法上有前沿性,也要有厚重的学术分析。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未推选出好文章的学科予以奖项空缺。他希望评审专家们秉持认真、严谨、公正、负责的态度,评选出学界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介绍了初选情况,对终选规则作了说明。随后,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分为8个学科评审组,对初选阶段读者投票推选出的16篇文章分别进行了讨论和择优推荐。
评审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评审专家们认为,项久雨的《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提出的“美好社会”概念具有一定标识性,文章运用大历史观的视角,从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以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角度,对“美好社会”作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探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程国君、李继凯的《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在彰显延安文学作为战争文学、红色经典的基本特性的同时,高度肯定其在中国古典文学现代转换过程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同时提出有效继承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坚持人民性立场、实现实践与艺术的辩证统一,才是诗歌创作正途,文章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现代文学现有研究格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杨子晖的《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基于混合频率的实证研究》基于最新发展的混频模型,为解决宏观经济部门与微观金融市场的数据频次不匹配问题作出了积极尝试,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刻画了金融风险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冲击力度,为提升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指导。王轶的《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以行政许可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如何判断这一跨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彰显了中国国家治理中国家权力、社会秩序、公民权利之间法律关系建构所应遵从的现代法治文明精神,将学术力量转换成了国家治理的制度效能,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和理论可行性。包智明、石腾飞的《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捕捉并把握了中国北方草原牧区重大社会现实问题,阐述了以“牧民流动性”推进实现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双赢的观点,提出了牧区社会重建、优化牧区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推进了牧区城镇化与生态治理研究。张越的《范文澜与“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以20世纪50年代史学界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大讨论为背景,分析了范文澜提出的观点,评析了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视角复原了这场学术争鸣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弘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开展历史学学科基础理论及民族史实证研究、促进历史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黄华新的《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从认知科学视角研究隐喻,既是与国际学术前沿对接且体现中国学者眼光的创新性研究,也是哲学研究与科学技术描述飞速变化的世界图景的一个落地研究,对传统哲学研究的方法论的突破具有示范意义。专家评审委员会投票确认,以上7篇文章为《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自2020年12月底正式启动,评选范围为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全部115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文学、历史学、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学10个学科。活动旨在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结果及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经读者初选、专家终选,《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全年115篇文章中,最终有7篇文章正式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和《〈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终选规则》,现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结果(见表1)及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见表2)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