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研究,揭开人类生物钟的秘密解读2017年诺贝

2017-12-11 13:18:30   

新华网上海12月10日电 今日,由上海市科协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及上海科协大讲坛管理办公室共同承办的“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普报告会”在沪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主持。

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生物钟领域的三位科学家,分别是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以表彰他们对“控制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发现。这三位科学家为何会获奖?这项研究对人类有何意义?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主任徐璎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为大家带来题为“生命旋律的曲线美”的报告,为公众深度解读201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研究。

徐璎认为生物节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她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生物节律则让我们预知昼夜环境变化,顺应环境改变,从而取得生存上的优势。”

徐璎表示,形成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钟的基因似乎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机制却一样,都是由一个和若干基因有关的自动调节的负反馈循环构成。而大量生物钟基因的发现及对它们作用的阐明,更让我们认识到这种昼夜节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生物钟”,应该更准确地理解为“昼夜节律系统”,是信号在复杂网络中相互来回传递。当我们测量大部分生理指标或行为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生理或行为在某个时候会具有最大值而在另一个时候又具有最小值,所以说昼夜节律系统影响机体的各个生理过程和行为。

主题报告后,杨雄里、徐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二荃及澎湃新闻记者吴跃伟围绕生物节律的研究、未来研究方向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

解读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普报告会为“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 解读2017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系列科普报告会”的最后一场活动,此前以举办两场。该系列报告会通过三场报告,向社会公众权威解读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科研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诺贝尔 医学奖 节律

上一篇:干红葡萄酒中的“干”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自己动动手 包出货真价实的鲜肉菌菇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