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好中医是这样养成的

2019-11-04 09:56:00    人民网

  有的人名为中医,却越来越西化,不懂阴阳五行、不会望闻问切……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找个好中医怎么那么难。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尤其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然而,当前我们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好中医越来越少问题突出。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10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样说太对了,中医和西医文化背景不同,治疗理念迥异,中医重整体,重平衡。中医教育必须遵循中医人才的培养规律,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之上。”黄璐琦说。

  单靠课堂培养不出优秀中医药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院校教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不得不说,院校教育有助于中医思维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与现代知识的结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黄璐琦看来,中医高等教育强化了医学理论的传授,但认知思维模式的转换和临床实践有待加强,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以致用略显不足。

  “当前学历教育体系确实对培养一线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好的中医需要有好的感知和思维能力,因此,一定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 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说。

  对此,《意见》指出,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键认为,中医药学具有较深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坚持注重基础,崇尚经典,强调实践的教育教学观。中医基础理论与经典著作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依据和根本,学生要研读经典,精通专业理论,树立中医思维。同时,也要加强临床实践训练,要强化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诊法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相融合的思维方式训练。培养既具有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人才。

  王键表示,当前,我国临床人才培养以5年制为主,其中不少于一年时间用于临床实习。由于考研及就业的影响,对毕业实习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少学生不安心实习,甚至想方设法减少或逃避实习,这对中医人才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影响。

  国医大师孙光荣也认为,中医药遵循知行合一传承规律。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自古以来出自师承,通过医德、医道、医学、医法、医术、医器六个层级的知行合一、师徒授受的传承而发展,单靠听课是培养不出优秀中医药人才的。

  早临床 多临床 师承教育和临床实践需紧密结合

  在我国,除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也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其以跟师学习、研习典籍为主要形式,以继承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创新发展中医药学术、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为目标。

  “师承教育所具有的师徒关系紧密、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个性专长、突出实践技能等特点,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对传承中医药文化、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黄璐琦说,然而,师承教育仍存在不足:如法律缺位,师承教育原则、传承内容以及相关部门分工不明确,导致各种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之间衔接性与协调性不太理想;参加师承的学生和老师资格没有统一认定,教育学习内容与形式不明确,影响教学质量。

  黄璐琦建议,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师承班,逐步实现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探索师承教育制度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衔接的政策机制等。

  “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得益彰,以提高学生临床基本功为核心。”王键强调,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该类人才决不能只在学校培养,必须把学校和医院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同,深度融合,才能保证临床人才的质量。(本报记者 付丽丽)

相关热词搜索:是这样 协同 养成 中医

上一篇:宝宝发热别轻视,警惕细菌性脑膜炎!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