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连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主动给边防官兵出主意、想办法,帮助部队成立了“女兵业余文艺演出队”。队员们还时常带上演出队队员参加巡演,手把手教方法、心贴心传技艺,为“能歌善舞才艺多”的基层一线官兵“编曲搭台”。
下士王晓鸥曾因边关的艰苦而懊恼,“当两年兵就走”一度成了她的心愿。自从加入了演出队,与乌兰牧骑队员们接触多了,王晓鸥像是变了一个人。她主动说服父母留在边关,并很快成长为演出队骨干,只要有演出任务,就争着去最艰苦的地方。
“总以为自己最苦,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身边有那么多默默奉献、扎根边防的战友。”一次表演时,一名战士为王晓鸥送来一束塑料“花环”,当她伸手接花时,却被这位战士的手深深震撼了——长时间的摸爬滚打、高强度的战术训练,让这双手显得格外粗糙、满是皲裂……
打那以后,王晓鸥更加坚定了扎根边防一线、服务基层的决心,演出之余,她开始潜心搜集创作属于边防战士的“兵故事”。
“习主席的回信是对乌兰牧骑的肯定和认可,作为业余文艺战士,我们要像乌兰牧骑队员一样,扎根基层沃土,吸收民族文化养分,创作更好更接地气的作品服务官兵,让边关战友感受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脉动!”王晓鸥的一番话,道出了这支年轻的军营“红色文艺轻骑兵”战友们的共同心声。(沈利松 万东明 钱晓虎)
图①:阿尔山市乌兰牧骑队员慰问正在执勤的三角山哨所官兵;图②:2007年8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乘马车下乡演出的场景;图③:1973年8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穿越沙丘前去演出;图④:83岁的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伊兰(左)给外孙女、重孙女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陈在林、陈俊山、任军川、邓 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