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的权谋剧弱爆了,从“大礼议”看明朝君臣较量与文臣倾轧

2019-12-25 12:02:13    东方头条

最近许多权谋戏火了,可看来看去,都陷入了男女主的情爱中。历史上真正的权谋争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明朝著名的大礼议。

明武宗没有子嗣,驾崩的时候立了遗诏,让兴献王的世子继承大宝。兴献王早于明武宗两年也去世了,世子是其唯一的孩子,还没有继承王位,正在守孝。

这个世子,就是嘉靖皇帝,眼下只是16岁少年。

应该说,这个少年是个幸运的,不用争不用抢就能继承王位,又被皇位砸中,躺赢。然而,一切并不那么美好。继承皇位只是一个开端,如何乾纲独断还是一个难题。

这个16岁的少年祭奠过父王的陵墓,又拜别母妃,随着群臣启程。他知道,等待他的绝不是坦途,而他,也不甘心做任人摆布的傀儡。

才到京郊,当时主政的官员杨廷和就说:“礼部制定了继承大位的礼仪,请您从东华门入文华殿,择日登基。”

在明代,文华殿是太子读书起居的地方。

嘉靖皇帝明确表示拒绝:“遗诏说我来继承皇帝位,不是来做皇子的。”这就为后面的大礼议埋下了伏笔。

嘉靖皇帝认为自己只是继承遗产,没有过继给别人。群臣想用自己理解的礼法去约束这个藩王世子,而嘉靖皇帝也很强势,毫不相让。

他坚持不从东华门入,宁可在郊区接受群臣劝进。在古代,嗣皇帝登基,都是要群臣上表章劝的,就叫“劝进”。

好强势的嘉靖皇帝!因为他明白,他这个新皇帝与群臣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他一旦退让一步,群臣就会再往前逼进一步。

最终,嘉靖皇帝从大明门进宫,在奉先殿即位,即位诏书很有意思:“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武宗与嘉靖皇帝是同辈。

嘉靖表态自己是奉命即位,没过继。群臣拟定的年号他也不用,定年号为嘉靖。

这时候,嘉靖皇帝已经跟群臣杠上了,但是没算撕破脸。

后来,为着对嘉靖皇帝生身父母的尊称,矛盾愈发强烈。群臣认为他过继给了孝宗皇帝,要称呼自己的父王为叔叔,母妃为叔母。

嘉靖皇帝勃然大怒:“父母称呼,怎么能这样更改!”

但是群臣认为他们的建议符合“礼”,符合大义,坚持他们的意见,还举了很多前朝过继的例子,嘉靖皇帝论才学、论口才肯定比不上进士出身的阁臣,但他权位重,就憋着不同意,不同意。

这时候,一个年轻进士看中了机会,迎合皇帝的意思,为皇帝的意见做辩护:“皇上您跟古人的情况不同,古人那都是提前养在宫里,被过继,被立为皇嗣了,已经向天下人彰显是皇帝的后人了。您没养在宫里,没养在孝宗皇帝膝下,跟他没有父子之名分。追封兴献王为叔父,只怕鬼神都要疑惑了。”

“如果您称呼您母亲为叔母,迎接到宫里来,您母亲得向您见君臣大礼,哪有母亲向儿子行臣子礼的。皇上您为了天下臣民委屈自己,做了皇帝,怎么能让您自断父母情谊呢。”

要说前面的辩论,也不是没有道理,嘉靖皇帝的确没过继,嘉靖皇帝的生母就要到宫里来荣养了,总不能天天见了儿子磕头下跪,于情于理于义都说不过去。可是,这最后一句话,就太谄媚了。

这个人叫张璁,此时,他的辩论还算不上太过分。

嘉靖皇帝见此奏折大喜:“我父子得恩义两全了。”

把这奏折给杨廷和他们看,他们不同意,杨廷和不屑地说:“一个新晋进士,懂什么。”

将奏疏退了回去。笔者以为,他未免太傲气,太欺君年幼,如果他侍奉的君王是朱元璋朱棣,他敢吗?也不怪嘉靖皇帝被逼得越来越左性。

嘉靖皇帝到文华殿,教训内阁:“至亲莫若父母,你们说的有道理,但朕如果不报答父母,如何为人子?朕要尊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你们应该体恤朕,为什么非要置朕于不孝呢?”

一个16岁的少年,接受不了叫了十几年的父王母妃成了叔叔叔母,反而要叫别人父母。起初问题仅此而已。

但杨廷和等腐儒非要执拗他们所谓的“礼”,为了他们自己刚正直言的名声,与皇帝死杠。就像双方争吵,因为一句“你瞅啥”,最后打得头破血流,甚至闹出人命。笔者读史,读到这里,往往扼腕叹息,假使此时主政的是“和事佬”申时行,只怕不会闹到那个地步。

前人评价“大礼议”,都抨击嘉靖皇帝残忍,刚愎自用,不过史书是文人写的,天然倾向文人而已。杨廷和等人不管各地流民暴乱,旷日持久地争论礼仪,逼着皇帝听自己的,难道于国有利吗?笔者甚至以为,明朝就亡在这群舍本逐末的腐儒身上。他们早就背离了孔孟之说,孔子讲究仁政,孟子讲究爱民,他们眼里却只有死礼和自己的身后名。

笔者这些话不是信口胡说,不信各位往下看。

嘉靖皇帝派人去迎接生母了,生母听说朝廷的争论,说:“你们做了官,光宗耀祖,父母跟着荣宠,为什么我儿子做了皇帝,就要叫其他人父母?”

后人抨击她气量小,可是,她的话真的毫无道理吗?

这话让嘉靖皇帝知道了,嘉靖皇帝哭着跟张太后说:“我情愿回到藩国,奉养母亲。”

这是做作,也未必没有真情。张太后安慰嘉靖皇帝,让阁臣妥协。张太后此举做得不错,可以缓和矛盾。

杨廷和无奈,代为草敕,封嘉靖皇帝的生父为兴献帝,生母为兴献后。

欺负嘉靖皇帝年少实锤,皇帝的命令不遵,太后的命令就无奈遵守。难怪嘉靖皇帝会愈发固执,实在是被强势的群臣逼迫的。

但,也少不了政治投机客张璁的搅和,他撺掇小皇帝在迎接兴献后的礼仪上做文章。

杨廷和所谓不懂体统的新进士,太懂帝王心了。

嘉靖皇帝的母亲入宫,群臣要求从东安门入,张璁撺掇得嘉靖皇帝坚持从中门进入,还不用王妃仪仗,而是用太后的銮驾,还要拜谒太庙。

群臣说:“妇人怎么能拜谒太庙!”

张璁说:“天子虽然尊贵,怎么能没有母亲!难道天子的母亲要走侧门吗?九庙祭祀,皇后要祭祀,说什么妇人不能入太庙呢?”

不得不说,这张璁辩才无碍,帮了嘉靖皇帝大忙。群臣被怼得哑口无言,也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占理。

不去问民生,只因为一点儿小事争来争去。这可能跟明朝京官,尤其是阁臣,几乎都没有在地方任职的经历有关,他们苦读寒窗十余年,然后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选了庶吉士,又做京官入了内阁,他们的目光根本不在实务上。

杨廷和恼了张璁,授意吏部将他弄到南京做了主事。此时的张璁,是他一句话就能驱逐的。然而,世事难料,后来的张璁可不容小觑。

张璁赶走了,可嘉靖皇帝已经听从了他的建议,封兴献后还不够,还要加“皇”字,恰巧这时候皇宫失火,群臣说这是上天示警,嘉靖皇帝暂时不再尊自己父母为帝后,勉强称了孝宗为皇考。

真是!这有什么好争的呢?一个是继父母,一个是生身父母,折中处理不好吗?政治,讲究的就是折中与妥协啊。鲁迅说国人喜好“折中”,那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政治思维散布各个角落。该折中的时候不折中,等到想妥协的时候,恐怕就没机会了。

张璁到了南京,依旧惹出了祸端。他与杜萼同官,也同样的态度,他们两个一商量,就有了更多的办法。

当时谄媚的官员不止他们两个,侍郎席书、员外郎方献夫建议以孝宗为皇伯,以嘉靖皇帝生父为皇考。这样的奏疏与阁臣的意见相左,就被阁臣压下不得传递给皇帝。

阁臣权势太过,压制异己,必然招来反噬。杜萼抄了他们的奏疏,又写了自己的建议,托自己相熟的京官,代为呈上。

只要直达天听,一切都好办了,因为皇帝,一定会支持他们的。嘉靖皇帝甚至说:“天理纲常,要靠他维持了。”

张太后是个傲气的,兴献后到了宫中,她以藩王妃的礼节待遇,对嘉靖皇帝也很冷淡,这令嘉靖皇帝更加坚定要给父母加尊号,才能出一口恶气。

太后做了一辈子太后,不愿与藩王妃平起平坐可以理解,可她不想想,这样会不会激得嘉靖皇帝愈发一意孤行。既然自己没孩子,既然让别人的孩子来继承大宝,为什么不尊重他们?还想拿着小皇帝当傀儡掌控,这,可能吗?

不过这皇帝眼里也没有江山社稷和百姓啊!只有自己的意气之争。一群人,没一个有大局观的,明朝岂能不每况愈下!

嘉靖皇帝召集群臣议加尊号事,群臣依旧反对。

蒋冕说:“臣希望陛下像尧舜,不希望陛下像汉哀帝。”

嘉靖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怼得群臣无话可说。

于是,追封兴献皇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上兴国太后尊号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

嘉靖皇帝又赢了一步,他已经越发独行专断了,还要在奉先殿旁边建殿阁供奉自己父亲的牌位,建了也不让内阁命名,自己定名。

蒋冕看什么都是皇帝亲自裁决,没有经过内阁,很生气:“既然用不到我,我就辞职。”

然后,嘉靖皇帝就让他辞职了,估计嘉靖皇帝早就不耐烦他了。就连笔者也不耐烦了,实在是此人太傲太欺人,想以内阁管束皇帝。还是那句话,换成朱元璋,他敢吗?内阁的确欺负嘉靖是年幼藩王。

嘉靖皇帝喜欢张璁、杜萼,让他们回京,但是走到一半被新上任的吏部尚书阻止了。

张璁、杜萼为了回北京,上书说:“‘本生’这两个字不好,如果不去掉,虽然称皇考,但是跟皇叔没差别。礼官欺君,我要到京城跟他们对质。”

事情发展到这里,大礼议已经这变成了文臣倾轧,一批文臣为了自己的仕途,撺掇皇帝;另一批为了自己的清名,坚决拒绝皇帝。

杨慎声称要:“仗义死节。”

给事中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啊,要流芳百世。修史发达的古代,君臣都有表演型人格。

可是,现在的皇帝不是朱见深,嘉靖皇帝更加强势。群臣跪在左顺门嚎哭,嘉靖皇帝听到后,命司礼监传令让他们退去。他们不肯。

还有人说:“宰辅最应该力争了,为什么不来?”

于是,有人跑到内阁传消息,大学士毛纪等人只得也来跪宫门。他们纯粹是被舆论逼的!太惨了!

嘉靖皇帝多次派人劝退,但一直到中午,众人始终不肯退去。

正如《乌合之众》所说,这群人也陷入了群体无意识啊。他们摇晃着宫门大哭,像疯子一样,偏偏自己还感动得不得了。

嘉靖皇帝命令锦衣卫抓人,带头的人抓了下狱,大学士也都被逼致仕。其余的一百三四十人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杖责,有十六人因为伤重,先后丧命——的确是下了死手打啊!

我们以为他们死得不值得,或许他们认为死得其所,毕竟每个时代的价值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没想到嘉靖会下狠手,他们以为会像哭文华门那样,左右皇帝的意思。

最终,嘉靖皇帝彻底赢了,孝宗变成了伯父,生父变成了皇考。可是,真的赢了吗?他青史落了骂名。

最大的输家是朱明王朝,从此以后,整个嘉靖朝,没人敢再劝谏了,大明的气云也逐渐衰亡了。为了无关民生无关国运的事情,耗尽了君臣情分,折腾散了国运,值得吗?

搅和到这件事里的人,没有一个无辜的,罪孽最重的就是张璁、杜萼等人,不是他们挑拨,尊称“本生”皇考圣母之后,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

可他们,却是大赢家。张璁做了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杜萼做了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两个小人,有了更大的能量去祸害朝野,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相关热词搜索:明朝 倾轧 权谋 大礼 较量

上一篇:晚清时期不为人知的三件事情,体现出当时百姓的无知与腐朽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