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在我们的高科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那么哪些在古代成功通过科举考试的举人做官在现代相当于什么职位呢?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简单来说科举是隋朝开始,明代完善,清代发展到高峰。为什么我们在那么多史书里面看到那么多人要去科举考试呢?例如: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的范进为了考上举人,日夜都在备考。最终考上了举人反而疯了,实在是得不偿失了。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有四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士、农、工、商,仕途的等级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会选择捐个官坐,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底层人员来说,家中即没有钱捐官,朝中又没有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秀才参加乡试合格的,就是举人。
这里的乡试并不是在乡里考试,乡试是在省城举行的。而且,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取得秀才资格后,不是一定就有资格参加乡试的,秀才在参加乡试前,要参加本省教育主管官员巡回组织的科考,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才有资格被选送到省城参加乡试。每次乡试后,考中举人的名额很少,文化大省一般一百人左右,经济文化落后的,四十到六十人左右。三年才考一次,每次考中的人数这样少,且考中举人后,社会地位发生巨变,普通人立即从被统治者变成了统治者,一个人考中举人后,其家庭成员也跟着沾光,因为,考中举人后,其亲人也从此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狂喜得发疯,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及其以下级别官员。参加乡试被录取的为举人,举人如果考了三次还没考上进士,则可以去做登记,登记之后可以当候补官员,如果县里的职位有空缺可以被授予官职,一般来说候补当上县令的是非常少也是运气相当好的,一般都是县令以下的职位。简单来说就是:跟今天来比的话,从社会地位看,中举相当于考起了副处级干部。从考试难度来说,相当于今天考起了清华北大。从名声上看,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学位。
如今的高考和科举考试相比,虽然形式上和内容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含义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1.都是选拔人才的全国性考试,定期举行,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考试。
2.都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在考试的时候都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3.都起到了激发年轻人读书的目的,为建设国家储备各个领域优秀的人才。
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到清朝末期被废除已经延续了1300多年,但是科举制度的价值仍然是值得现在人学习和发扬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考试选拔人才是相对公平和公正的方式了。所以如果想像古代人那样功成名就的话,好好学习自然是必须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送给你我大家,我们一同勉励,为自己的梦想而为之奋斗和努力。
以上都是个人的见解,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