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公叔痤临终举荐卫鞅“不用便杀”:这打的是什么算盘

2020-01-03 12:30:54    东方头条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二》

【原文】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译文】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 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

【解读】公孙痤,战国时期魏国国相。他在《资治通鉴》中有两次闪亮的登场,主题无一不是与“人才”有关。

第一次出现是的是公叔痤因嫉妒吴起大才,设计将他赶出了魏国。从此,公叔痤稳踞相位,25年执掌魏国权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嫉妒贤能、心胸狭隘,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这里,永远是自己的利益第一,国家的利益第二甚至更靠后。

第二次出现便是此次临死前举荐卫鞅,“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这次积极为国举荐贤才,甚至直接要求“举国而听之”。

两次相互矛盾,意欲何为?

史书一般认为,公叔痤知道商鞅是大才,就是一直没向魏王推举引荐(痤知其贤,未及进),直到临死才跟魏王说让商鞅接替自己,希望魏王将国政都交给商鞅处理。

很多人分析是: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站到当时两位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当时的魏国,经多年李悝变法、吴起练兵之后,军事实力已远超周边韩、赵、秦之国。而魏惠王重用庞涓,更是在开疆拓土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庞涓等战将的政治地位远高于原先魏国老臣。

魏国政坛上,以庞涓为首的军事激进派和公叔痤为首的保守派,彼此互不相让,矛盾一直存在。

此次,作为执掌国相25年的老政客公孙痤,在临时之前突然举荐一个名不经传的“中庶子”卫鞅,除了卫鞅确实有大才外,更重要的是:他想测试下自己在魏惠王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魏惠王看重他,必然会听取他的意见,面见一下卫鞅,给卫鞅一官半职,算是给他个交代。如果魏惠王的心目中没有他的地位,那至少也会给他面子,杀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的“中庶子”,防止卫鞅为别国所用。

而一直期待能够成为战国霸主的魏惠王来说,表面上对公叔痤尊敬有加,实则更加宠信庞涓。毕竟用真刀真枪打下来的疆土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也是符合他称霸战国的战略目标的。因此,当他听到公叔痤推荐卫鞅时,他想到的一定不是此人有何才能、多么厉害,而是会本能地想到:卫鞅是公孙痤的嫡传弟子,是保守派老臣们的新代言人。所以“王嘿然”,不讲话。

当公孙痤第二次谏言“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的时候,魏惠王自然地认为,“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由此可见,临时举荐卫鞅是公叔痤一石数鸟的最后一搏,不愧是纵横魏国政坛25年的老国相。遗憾的是,魏惠王对他最后的建议不理不睬。而卫鞅则是彻底点破了其政治生涯的终点,“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相关热词搜索:魏国 的是 举荐 算盘 临终

上一篇:饱受争议的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