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有一段记载古公亶父的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点出文王姬昌的来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但季历兄弟中排行最小,照理与君位无缘,但古公亶父为了让这个将来能为家族带来兴旺发达的孙子姬昌上位,不惜废长立幼,将君位传给季历。两位哥哥太伯和虞仲也作出了让国的圣贤姿态,为了表示自己的立场,他们“亡如荆蛮,文身断发。”即离开故土,去往荆蛮之地,也就是后来的吴越之地,跟当地的土著一样纹身断发,融入当地生活。《史记·吴太伯世家》又出现了一段记载:“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是说武王克殷后,去东地寻访当年两位伯伯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原来经过两代耕耘,周章已在吴地立足,武王正式册封吴国。周章还有一位弟弟叫虞仲,武王将他封到周畿之北的夏墟,是为虞国,为了区别吴(虞)国,也叫北虞。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以北一带,与南虢国(山西三门峡市陕州区)仅一河之隔。
“虞”的甲骨文是虎头人身状,是一个人戴着虎头面具或披着虎皮的象形,或来源于原始族人的某种祭祀活动。“吴”的甲骨文有“大声喊叫或说唱”的意思,推测“虞”的来历跟祭祀时手舞足蹈且舞且唱的习俗有关。也有认为“虞”来源于原始族人的狩猎行为,他们披着虎皮伪装成猛兽巡视山林寻找猎物,当发现猎物便一边奔跑呼喊同伴前来助阵,一边回头张望,紧盯猎物去向,所以“虞”也有一层“欺骗”的意思,如尔虞我诈;又因为“虞”来源于手舞足蹈的祭祀活动,故“虞”字又多了层娱乐之意。周代有官职“虞候”,也叫“虞人”,专司山林川泽。虞部族起源很早,传说中有虞朝,与之并列的还有唐朝,西周虞国应该属于古唐虞之地。
虞的甲骨文
西周虞国的历史不见史载,只有一件传世铜器“虞侯政壶”在博物馆里自言自语诉说自己来自西周。虞侯政是虞国唯一一位被记录下来的国君名字。我们虽然无法得知虞国从西周到春秋以来的发展历程,但它的结局却家喻户晓。我们都听说过“假道伐虢”、“唇亡齿寒”这些熟悉的成语,它们都来自虞国和虢国(南虢)。虞国和虢国是一对唇齿相依的邻居,面对逐日强大的晋国,本该同病相怜,同仇敌忾。虞国国君却鬼迷心窍,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收受晋献公的贿赂,借道给晋国,虢国因此亡国。虢国一灭,虞国已孤掌难鸣,很快也被晋国吞并。小国林立的万邦时代,诸侯之间的某些行为往往会直接干涉或影响他国朝政,甚至国运命脉。大国要实现一统,也习惯采取笼络一方来离间、打压小国之间的团结,分散他们的力量。虢国的灭亡跟虞国国君的贪婪有着密切联系,但反过来虞国国君对虢国存亡的不闻不问也加速了自己国家的灭亡。说起来也是小国之间的信任危机出了问题,如果小国们能洞察细微,相互配合,面对强敌觊觎能实现齐心一致,结局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虞侯政壶
虞国虽是小国,但国内也并不缺乏真知灼见之人,比如宫之奇、白里奚。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贿赂借道时,宫之奇曾极力反对,在屡劝无果后,宫之奇预感到大祸来临,果断带领族人避往他乡,躲过了一劫。而白里奚则不幸成了晋国的俘虏,被晋献公当作陪嫁随女嫁往秦国,没想到成了秦穆公的座上宾,成就了秦国的霸业,历史真是神奇。
虞侯政壶铭文
但晋献公为什么非要灭掉虢国,而且不止一次的借虞道前去征伐?说起来这全是当年虢国国君虢公林父造下的孽。当年曲沃武公凌驾于晋国国君之上,虢公林父看不下去,建议周天子出面干涉,于是周天子派虢公林父率领一帮诸侯讨伐曲沃武公,结果以失败告终。曲沃武公最终取而代之,成为晋国国君。晋武公去世后,晋献公即位,晋献公自然不会忘记当年虢国联合诸侯讨伐曲沃之事,这成了他出兵向虢顺理成章的事。虽然虞侯的贪婪直接导致虢国和虞国的灭亡,但晋虢两国的恩怨也是直接因素,算起来虞侯也是个冤大头,再加上自己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利益,认贼为友,又不肯虚心纳谏,最终沦为虞国的罪人。
文/堰风
西周古国——陈国,西周时的香饽饽,春秋时被打得满地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