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乘长风 破万里浪  

2021-01-24 23:05:55    原创

 文/安频 
 
【前言】“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这是李太白《秋浦歌》组诗中的一句。我寻思,这种船只应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船只的历史,说起来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前,我的祖先就发明了船。几十年前的监利西门渊江边,就矗立着一座船舶制造工厂,为长江流域的客户提供了众多质量过硬的各种型号船只,在湘鄂赣三省名气很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船舶制造工厂不得不离开这里,搬到了新址——新洲围堤外的江边。这个荆江大堤外的小洲,有二十五多平方公里,良田连片,风景如画。在二十八年前,是一个将近两万人的行政区。当时我兼任那里的书记,反复走遍了整个围堤及其内部的村庄,看遍了春花秋月,因此非常熟悉,留下了很多感悟与激动。我这次前来江边新址,采访湖北中游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纯章先生,与他见面、亲切交流。何先生跟我二十年前就相识,但没有过多地深入的接触。他曾任两届政协常委、监利县工商联副主席、现任政协委员,还是湖北省荆州市船舶焊工考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湖北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他慈眉善目、中等身材,穿着灰色的休闲外套,热情地引导我在厂区里面转,参观正在同时开工的八艘货驳,工地上一片火热工作景象。只见两百多号人(高峰时达到四百多人)各司其职,一丝不苟。他详实地跟我介绍这里的情况。他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表情坚毅,同时又面带微笑,满脸自信。看着他一脸神采飞扬的表情,我不禁想起了刘宋初年少年宗悫的故事。宗悫最大的志向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冲破一切阻力与困难,干一番伟大的事业。我觉得这句话用在何先生身上很适合。他听后连连点头,然后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往日拼搏进取的故事和对未来公司发展的美好预期……
 
从木船到船厂的嬗变
民国肇建之后,中华大地上的老百姓没过一天安稳日子,不是军阀混战,便是外敌入侵。当然,政府没有能力管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但老百姓自己还要谋生活。
监利紧靠长江,在几千年前就是云梦古泽的一角,经过地质演变,沼泽变成了膏腴之田,然而毕竟是水乡,还是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湖泊与河流。那时的桥还很少,路基本上没有修。那么,水上运输力量——船只——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何先生的父亲就是众多驾船者中的一个。在水上讨生活的人,在岸上的日子没有几天,几乎长年累月以船为家。船到哪里,家也就在哪里。这种生活虽然很苦,但好歹还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于是也就坚持了下来。土改后,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他的父亲便驾船来到了容城镇,并在那里落籍安了家。
那时,社会上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还是木船。他的父亲主要跑内荆河、火把堤、福田、柳关等地的河流,一直到沙市。当时,要修武汉到沙市的这段公路,很多船只从别处运来筑路的石头。他的父亲继续做着老本行。他于1955年在船上出生,可以说从人生的开始,便与水、船只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影响着之后的人生。或许是因为他的父亲太知道驾船的苦楚,并不希望下一代继续干这一行,因此很少培训他驾船的方法。他从小只是摸过桨,没有独立驾过船,但在船上生活的时间多。到了进学堂的时候,父母送他读小学、初中,早上送上岸,晚上到岸边等他放学回到船上。
这样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69年。何先生看到家里没有劳力,父母亲驾船又很辛苦。两个姐姐出嫁了,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在家,家庭的负担很重。他决定辍学之后,便毅然决然跟随父亲护船、卸货,为家庭减轻负担。
1970年,监利造船厂组建成立,位于监利县容城镇一矶头处,面临长江,背靠荆江大堤,水陆交通便利。1971年,他被招工到监利县造船厂。当时当工人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是很多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事情。他被分到航运公司下属的机械修配厂,跟刘大学师傅学车工。那时没有船坞,只能在露天的船台上造船。船板被太阳晒到六十多度,在船舱里每做一个小时就必须出来换一口气。有一些人根本吃不了这个苦,于是没干多久,便辞工走了。何先生劝过他们:“你们还是坚持干下去,条条蛇都咬人,哪里有钱多又轻松的事呢?干下去,好歹还可以学一门技术。”但那些人对他说的话嗤之以鼻:“技术?哼!冬天冷死,夏天热死,我们可受不了这个罪了,走了,走了。”他不像这些人拈轻怕重,而是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因为他深知,吃苦是暂时的,事业是长远的。
造船的钢板、钢管全靠人抬,不像现在有龙门吊。何先生、刘大学等人下班回家,每天身上几乎都是汗透了。他们心里也有些埋怨话,但没有说出来。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干好,哪怕再苦再累都要坚持到底。1971年底,航运公司的机械修配厂合并到交通局的机械修配厂。但这个合并的厂只存在了105天,又被上面的主管部门分开了。他们这一批人又分回了船厂……
我漫步在老船厂的附近,看不到半点实物了,仅有几块形态各异的大石头,还沉睡在沙滩上,周围都已经植上了草坪,在这里观光游玩的人较多。我面对长江正在回忆有关老船厂的记忆,看到几位老人在散步,连忙上前与他们搭汕。谁知几位老者异口同声地说,还有没有造船厂真不知道,但何纯章这个人我们始终记得,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也是监利造船的功臣,更是一条硬汉子......
 
 
以改革谋发展的逻辑
监利县造船厂原是国有企业,国家分配过来的大学生有八人之多,有上海交大的、哈军工的、湖南大学的等等。高精尖人才不断充实船厂的技术队伍,为船厂造出合格的船舶提供技术保障。何先生不放过任何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而是与他们打成一片,谦虚地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1975年荣升车间主任。从这一年起,原本只能造木制机帆船的船厂,开始打制钢制分节驳,制造钢制货轮。
当车间主任手里管着三十几号人。但他待下属很好,从来不会颐使气指或者拉帮结派。把重心放在选择用能人、提高技术能力上。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集体生活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何先生把这个团队发挥得很好,体现了一个领导应有的凝聚力非常重要,可以将大家拧成一股绳子,将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由于工作特别突出,1982年,调何先生到技术科工作,大家对他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再一次受到领导的赏识。1983年初,被调到供应科当科长,后又选调到住管科当副科长。1984年,他通过成人自考,获得了武汉工业大学专科文凭,后又接受经委专班的学习,系统地学习了经济管理、船舶等知识,为后续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船厂是湖北省经委、六机部在地方上的定点厂,生产计划物资,都是由六机部下达调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设办事处在武汉,他作为船厂驻汉办的代表在武汉利济路住了六年。起到联络的作用。何先生发挥联络员与螺丝钉的精神,艰苦朴素,抵御外界声色犬马的诱惑,不乱花公家的一分钱,将这一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989年,由于船厂进一步扩大生产,他回厂在经营科当科长。不久被任命为副厂长。1997年,他荣升为厂长。当时,按照国家政策,生产计划与物资供应初步取消了,全面进入市场经济。他出任厂长时,船厂的情况非常不好,基本处于半停产状况。厂里的杂草都有一米多深了。停产达十四个月,账上连一分钱都没有。厂区的工人都走光了,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呢?他专门走访了一些老船工。他们说:“每个人都很现实,厂子烂成这样了,又没有钱,谁愿意继续留下呢?家大口阔,没有钱怎么维持?船厂既然没有事干,只有出门打工了。”他听了这些话,心里很难过,怎么渡过难关呢?但他毅然决然地说:“我要尽最大的力量恢复生产,扭转局面。”
怎样起步?如何恢复生产?都需要弄钱。他点起煤油灯召集班子成员筹钱。他拿出了找亲戚借的几千元。与其他人一起凑了将近二万元。这真是古人说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在生产上开工了没有回头箭,只有将厂子的一辆小汽车卖了七千块钱,作为周转的经费。但还是不能满足购买材料与开工工资。
船厂还是举步维艰,连意志坚定的他也打退堂鼓了。他要他们去另请高人。但领导上对他寄予厚望,无数次地劝说。他经过反复的考虑,主要出于对这个船厂的感情,不愿意看着这个厂破产,于是继续鼓起奋斗的勇气。他的一些朋友听说他答应盘活船厂,纷纷来劝说:“你不要弄了。别人都没有搞好。你搞得好?拖欠了几十万元的工资,还欠外边近百万的债,就算你是一个神仙,都无可奈何啊。”但何先生,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自己的初心。他坚信有上级的支持,有班子成员的团结拼搏,有工人的大力支持,盘活船厂就有希望。
但他亦深深知道,首当其冲的事是要找米下锅。他最先找了老领导易光曙,恳求把他们把一些抢险救灾的船,优先让他们船厂造。当时这些船的造价只有二三十万元,赚不赚钱是一回事,关键是稳住人心,让工人们看到曙光。于是毫不犹豫地接下来了。按照订单与设计要求,他们做到了精益求精,多项技术创新、价格公道,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俗话说:“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好的开头,促使他们加大业务的开拓,何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唏嘘不已。他说:“为了找业务出门到江西、湖南到处跑,住不起好的宾馆。就住每晚十二元的双人间。有一次一个领导接待我们,问住哪里?我们只说住蛮远,不敢说住的什么具体地方。要是说了地方,领导如果提出去看我们,那就出了丑,领导会看不起我们,就不会给业务给我们做了。”何先生就是这样迈着坚定的步伐,一路走过来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红旗渠精神、大庆铁人王进喜精神。毕竟古人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刚把船厂恢复生产,正要创新发展的时候,1997、1998特大洪水把厂区都淹没了。船厂完全停产了,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了。但何先生不服输,要拼命干。他写了三百多封求救信,寄给行业各级部门的主管领导与交通部。最后交通部领导作出批示,转给湖北省交通厅。于是交通厅下拨给船厂六十万元,作为企业生产的启动资金。上级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这笔钱,你们不能用于还账、发工资,要先用在生产上。”他马不停蹄地去省里办手续、争取这笔资金,借了一辆破车赶路,却不料在毛嘴出了车祸,几个人受了伤。但他们轻伤不下火线,在医院小住几天后,更加努力百倍地工作。他们将这笔钱用在扩大生产上,后又建了一座码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打拼,他们船厂的名声大振。荆州管辖范围内的一些县、市及周边一些业主纷纷前来购买船只。俗话说:“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此时,造船厂焕发了活力,签订了很多订单。三年内把拖欠工人的工资还完了,把有关外债还完了。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03年,监利政府对工业、企业开始改制。船厂是监利县十六家企业改制中的第一批。当时的政策,在企业改制上,凡是担任过企业一把手的,是可以安排新的单位与工作去任职的。但有毅力的何先生听从领导的劝说“跟着企业下海去闯一闯”,心怀“大我”,放弃了“小我”。
船厂在企业改制领导小组的指挥下,积极配合,改制成功,成立了湖北省荆江造船有限公司。在何先生身上,体现了一种船家儿女不图安逸、务真求实、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但他没有撂挑子,而且快速起航了。改制恢复生产不久,在一次行业比武会时,全县的交通行业都来观摩。船厂获得了好成绩。他当时在会上发言,他饱含深情,讲得眼泪流出来了。表示要克服诸多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拼搏。让船厂充满活力,让业务迅速递增,让效益逐年提高,让影响更加增强,让技术不断提升,誓与长江共生死。他还说:“改制以后,我有饭吃,大家有饭吃。船厂的工作千头万绪,最关键是要激发工人师傅们的积极性,将每项工作做到极致,为船厂赢得好口碑!那样的话,不愁没有事干,不愁没有饭吃!”
船厂改制是以三百多万的价格转给何先生等人(他们是股份制,二十多个中层干部都入股了)。但其中就有两百多万的债务。接手后,经过大胆创新,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很快,就显示了改革成效,让大家吃了定心丸。大家坚定了工作的信心,表示将为船厂加倍努力工作。
 
他自豪地说:“把一个破烂的船厂盘下来,一般人是不敢接受的。但是我们做到了。当时如果我们下不了决心接手,现在便没有什么船厂了。目前,监利的造船业在整个荆州是龙头。荆州有上百艘的大吨位船,不说建造船,光是维修船这种业务的范围就很大。如果我们的船厂倒闭了,船坏了,别人就只能跑到宜昌、跑到武汉、跑到湖南等地去修理。路远了,花费自然更大。”他的一些作法与想法,还是很独到的,有一种大视野、大格局的家国情怀,不得不使人佩服。
 
作者:安频,系湖北省监利市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热词搜索:愿乘长风 破万里浪  

上一篇:行在宽处,与日月同辉   ——读《日月河》偶得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