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穿行在兰州市区的主要路口,都会看到路口站着一位身穿交通志愿者服装,手拿小红旗或口含哨子,提醒行人过马路的人。当有行人闯红灯,哨子会紧急吹响,提示行人出现了违规行为。他们是交通志愿者,不管风吹日晒,都会如约出现在各自的执勤岗位上,减少了很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车辆顺利通行……近日,记者走上街头,化身交通志愿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在换位中感受文明出行的便捷,真正享受到兰州生活的美好。
为文明站岗,为文明欣慰
早上7时许,记者已经来到城关区最繁华的十字—武都路。武都路毗邻张掖路步行街、南关、双城门、滨河路,这里的交通出行尤为重要。这时正好是早高峰,马路上、人行道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剧增。“你好,我是你今天的搭档。”记者还站在路口发呆时,一个浑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原来是今天和我一起站岗的城关交警大队的交警—徐宗棠。话不多说,徐警官将一条红色的文明绶带,“文明出行”小红旗,还有一顶蓝色的帽子交到记者手上后,便开始今天的第一课。
“你主要负责行人的乱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如果发现要及时制止;看到有老人或小孩独自过马路时,及时给予帮助;如果有违法行人和你发生口角之争时,要及时告诉我。现在,首先要着装整齐,站岗时不能吸烟、玩手机,不能靠着栏杆,也不能蹲在地上,要时刻精神集中,不要分心。那这四个人行道路口就交给你了,我去疏导车流和查车,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找我。”徐警官说完就急匆匆地走向十字疏导车流了。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当记者按着要求穿戴完毕后,站在斑马线旁边的我略显紧张,紧紧握住手中的小旗,眼睛偷瞄着来往的行人。“没事,放轻松,就是疏导行人过马路,别担心。”一边在心里给自己暗自打气,一边将旗子展开,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位女士,麻烦您站到街沿上等候红灯吧!马路上来往车辆较多,注意安全。”当记者看到有位女士站的靠车道较近时,便进行友好提醒,这位女士也是对记者回眸一笑,便很自觉地站了回来。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在早高峰时段,这个路口通过的行人率大约500人,其中最多的为附近上班白领、家长和学生。初冬的清晨略带寒意,衣服领子被风嗖嗖地灌入。记者站了还不到20分钟,就感到脚下发冷,时不时挪动一下脚步,或者换个姿势。跟以往不同的是,以为可能会有多位行人闯红灯,会扯着嗓门一直喊,没想到,在短短半个小时内,仅有两位行人闯红灯,而且当记者刚举起旗子准备制止时,闯红灯的行人一边嘴里说着“不好意思”,一边已默默退回到了斑马线后。
最明显的感受:驾驶员更有耐心了 志愿者成“多面手”
除了机动车礼让行人之外,行人过马路时也都非常自觉的按交通信号指示灯行进,摩托车驾驶员也都按要求佩戴安全头盔上路。眼看着人行道上的交通信号指示灯已经由绿转红,但过马路的行人却刚刚行至一半,记者立即挥动小旗示意正在开过来的机动车停车礼让行人,并竖起大拇指为驾驶员点了个赞。
在记者的观察和体验中,发现机动车让行人已经是一件很普遍的现象,同时机动车礼让非机动车的文明行为也蔚然成风。不少私家车主表示,虽然有时在路上看到快递员、外卖小哥骑车速度快,或者抢先通过路口,觉得很危险,但是想到他们的工作不易,在通过十字看到非机动车通过时,就会减慢速度,让他们先行通过;而骑自行车的市民中有很多是老年人或者学生,速度慢很正常,如果机动车在后面打喇叭,催促他们骑行,很容易惊吓到他们,造成交通事故发生。所以在路口多等等,多看看,对交通出行中的弱势群体多些关怀,交通出行会更加便捷。
早上10时许,记者发现了一位在斑马线前颤颤巍巍行走的老人,虽然信号灯已变红灯,但老人距离人行步道还有5、6米。记者紧跑几步来到老人身边,搀起一只胳膊慢慢扶着老人向前走。与此同时,马路上的机动车安静地停车等待。安全抵达人行步道后,机动车才缓慢启动行驶。“最明显的是机动车驾驶员更有耐心了。”这是留给记者最深刻的感受。礼让是相互的,在驾驶员礼让意识提升的同时,行人、非机动车都会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这样的出行才有了安全的保障。
志愿者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疏导行人的工作,让记者更为开心的是,绝大多数的市民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个别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对于他们的引导也能虚心接受。戴上这红色志愿者绶带站在路口,自己有种被陌生人信任的自豪感,记者在路口时遇到不少过往市民前来问路。刚刚就有一位老人家,看到记者身上的衣服写着志愿者,所以专门跑过来找记者问路。
随手笔记:在记者看来,兰州路口交通秩序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各种不文明现象都大幅减少,也离不开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努力。让城市更美好,从小事看到大文明。人们从温暖的文明出行中,从认识到了解,从感染到感动,最后学习并亲身实践,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和文明出门观念的培养,继而在全社会形成有助于倡导文明出行的价值导向,让人心不再疏远,社会不再冷漠。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