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长收到捐款近3万元 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
昨天,三秦都市报报道的35岁网约车司机郭军长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一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热议,不少读者、网友纷纷向他伸出援手,截至昨天记者发稿,捐款累计已近3万元,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每一辆网约车背后,都有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昨天,记者走访了几位一线网约车司机,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故事。
开车第一年 没回过老家
37岁的任东是渭南人,来西安打工近20年,妻子和两个孩子在老家,每个月都等着他挣钱贴补家用。除了会开车,任东没有别的手艺,2015年,他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
“4年来,生活就被绑在了车上。”彼时,网约车平台激战正酣,多家网约车平台为了抢占市场,纷纷打起了“补贴战”,移动出行由此开始普及。
任东向记者坦言,在最开始的日子里,他每月的流水都超过了1万元。这还不包括各种奖励。他同时使用两部手机,装上不同的网约车平台,对比各家每天的补贴政策,再决定使用哪家平台出车。
任东也从来不为客源发愁。“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单。”有时他想把车停在路边在后座眯会,但只要一听到手机APP传来的接单提示音,整个人立马就精神了。有好几次,任东一直接单到次日凌晨两点。回家睡觉不到3个小时,早上五六点起床,继续出车。“开车第一年,我就没回过老家,越干越有劲。”
事实上,网约车司机的美好时代,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另一位兼职司机李明,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他早上7点开始接单,跑完两小时早高峰后,回单位上班,下午6点下班再接着跑晚高峰,利用“高峰期奖励”,一周也能挣1000多元。他正职的月薪也只有4000多元。
跑车第二年开始,任东便有些松懈了,“市场饱和了,好日子结束了。”他举了个例子,空驶4公里去接乘客,而后行程3公里,乘客付费10元,扣除20%平台费、保险费等,司机到手不到8元。按每公里油耗0.8元,7公里共计5.6元。加上电话费和车辆磨损,到司机账上几乎没了。
必须保证固定的在线时长
与任东相比,薛军从业的时间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他今年7月底入行,此时网约车的红利期早已结束。
薛军29岁,蓝田县人,此前曾在老家开饭馆。今年朋友介绍他来西安,他租了一辆长安欧尚电动汽车,考取了网约车驾驶证,正式上路接单。
虽然没有固定的坐班时间,但薛军坦言,他的身体里好像装了一个闹钟,无论假期节日,出车风雨无阻。跑网约车5个月,除了家中有事,他从没休息过一天,“不敢停,一天不营运都会影响口碑值。”
薛军的一天,从早上四五点开始,“每天早高峰,都会有奖励。”他告诉记者,奖励按接单量计算,比如每跑4单,平台会奖励10元,跑6单,会奖励20元,以此类推,一直到早高峰结束。
刚跑车时,薛军还能得到“全勤奖”,即每天跑够30单,都可以拿到几十元不等的奖励。现在这项全勤奖已取消了。下午1点左右,薛军需要给汽车充电,每次充电耗时一个半小时,有时排队的车太多,他只得等。充电的间隙,一般用来吃午饭,“就在充电站附近找,哪家快吃哪家。”如果仅在市内跑,每天充电一次即可,如果跑机场或者长途,下午还得再充电,一直跑到次日凌晨1点多。
人生的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中
跑车第一个月,薛军的流水有11300多元。此后他逐渐发现,这份职业并没有之前想象得那样迷人:他每天从早上四五点工作到次日凌晨1点,因为对西安的道路不熟,他一天也就跑30多单,除去充电费用、租车费和车辆磨损,一个月下来纯收入也就3000多元。“租车的合同已经签了,押金也交了,骑虎难下。”
39岁的刘磊是急性子,脾气上来时经常对人嚷嚷。从业一年半以来,他嘴里说出最多的话是“您好”“请系好安全带”。为了时刻保持车里空气清新,他甚至把烟都戒了。
接单的第一个月,刘磊始终转变不过来,总是绷着脸,说完这两句礼貌用语后,便不再言语。但是,即便再客气,遭遇投诉的事也时有发生,绕路、态度不好、嫌慢、不认路等,都会被投诉。
投诉也分“误伤”和真实投诉两类,刘磊曾遇到过不讲理的乘客:乘客叫车时显示为骡马市路口,到达时乘客才在电话中说,需要让他等一会,他解释说这里不好停车,乘客不情愿,直接打电话投诉——这事他至今觉得不服气。
一次,刘磊接一个年轻小伙的单,对方始终说不清自己的方位,他花了好久才找到,刚说起来时的路线,结果小伙上来就怼了一句:“你啰嗦什么?”他自尊心受挫,送完这位乘客后,气得直接把车开回了家。
对于未来,刘磊也很迷茫。“走一步算一步吧。”但至少目前而言,网约车司机对他仍是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人生的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中。洗牌后的市场,需要更辛勤地付出,才能有不错的回报。”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宋雨
来源: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