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4岁的汤思莲,是兰巨乡大赛村官田自然村村民。
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人生5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孝敬父母当作头等大事,记于心付诸行,数年如一日侍奉在父母身边,用最普通的行为践行着中华民族敬老尊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用最平凡的事例谱写了一曲道德楷模的动人乐章。
您陪我一程 我陪您一生
汤思莲
汤思莲6岁时,亲生母亲改嫁,她便一直跟随父亲汤凤阳生活。9岁时,父亲汤凤阳和继母吴火招组建新家庭,不久后有了妹妹汤根琴。吴火招不仅给了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待汤思莲关爱有加。
“我母亲会帮我洗衣服,还会做鞋子给我穿。”汤思莲笑着说,继母对她就像对亲生女儿一样好。
吴火招40多岁时患上肺病,整宿咳嗽,需卧床静养,大多时候需要有人在身旁照顾。汤思莲对吴火招心怀感恩,自己又是家中长女,二话不说就承担起照顾继母的责任,端茶喂药、彻夜守护。
那时,汤思莲不过才十来岁。
吴火招离世前,卧床8月不起。汤思莲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母亲感觉如何,有没有哪儿不舒服,想吃点什么,随后把母亲说的、要的一一准备好,方才能放心地去干别的活。
那时,吴火招还常常因为剧烈咳嗽而尿失禁。
为了让母亲躺得舒服,汤思莲更勤快了,前前后后忙着换洗衣服、床单,擦洗身体,怕老人难为情,还变着法儿让她宽心开心。
吴火招疾病缠身30余年,汤思莲就照顾了30余年。
30余年倾心尽孝,30余年苦乐相伴,汤思莲用实际行动感恩继母诠释孝心。
七年悉心照料换来父亲安乐晚年
她照顾老人
由于家庭困苦,汤凤阳14岁就离乡到福建松溪靠做香菇谋生。
20岁那年,汤凤阳上山干活,大树突然砸落,将他砸倒在地,划破了大片皮肤,深可见骨。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东家叫了几名工人轮流用竹椅背了8天,才把汤凤阳送到小梅镇。乡亲们知道后,又用手拉车把汤凤阳拉到了石玄湖村,再由家里人把他背回官田村。
在家整整休养了5年,汤凤阳才重新有了劳动能力,但腿上溃烂的伤口经久不愈,也给他后来截肢埋下了病根。
为了家里生计,汤凤阳不顾伤口下地干农活。
每逢插秧农忙,汤凤阳往往都是赤脚下田淌水干活。这导致他的旧伤口反复感染,病情日益严重,去医院拍片显示骨头已经发黑,转为骨系炎,只能截肢,56岁的汤凤阳没了右腿。
一张床上父亲躺这头,继母躺那头,汤思莲成了他们的“专业护理员”。
汤凤阳截肢后不便于行,汤思莲没文化,只能雇人带着他去杭州做假肢,做一副假肢要量一次、试戴一次、调整一次。
杭州三趟往返,每次出门汤思莲都会一再叮嘱陪同前去的人务必要注意安全,照顾好父亲。
假肢做好了,父亲行动方便了,父亲高兴,她也高兴。2013年,汤凤阳骨头硬化,不能再穿假肢,至今卧床7年。虽是89岁高龄又常年卧床,但汤凤阳却收拾得干净整齐,面色红润、慈祥可敬,思维和言语依然清晰。每一位见到他的人,都会说上一句“爷爷精神好”。
这都源于汤思莲长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饮食起居上,因汤凤阳的肠胃消化功能不如以往,汤思莲就把饭菜煮得软一些,方便咀嚼和消化。
考虑到老年人的味觉退化,食欲变差,汤思莲就更加用心地烧菜,色香味俱全,增加父亲食欲,再一口一口慢慢地喂父亲吃下。
知道汤凤阳喜欢热闹,汤思莲随叫随到,常常陪父亲说话,得空的时候就邀请邻居、亲朋好友来串门。
光是听听热闹的说话声、笑声,汤凤阳的心情就能好上一整天。
孝顺夫妻感动身边人
她在做家务
汤思莲和丈夫何遇成是同村人,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去过龙泉以外的地方,现在更是离不开官田村,离不开这个时时刻刻都需要他们的家。
何遇成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婿,说话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轻声细语,是他给了汤思莲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汤思莲给父亲换洗床单时,何遇成会在旁边搭把手;给父亲喂药时,何遇成会递上水;为了能及时发现汤凤阳夜里有哪里不舒服,夫妻俩还把床安在了老人屋里,日夜陪护。
因为长年卧床,汤凤阳肠胃不好排便不畅,长年累月都要吃中药,一年下来至少要3000余元,对这个家庭来说已是一笔大开支。
汤思莲和何遇成虽都已年过花甲,还是坚持打零工贴补家用。汤思莲不能离开家太久,每年到了采茶季,她就去家后山帮忙采茶,何遇成则到村里的香榧基地打工。
夫妻俩勤勤恳恳、相互扶持,以百般热情和百般耐心,把一个清贫困苦的家庭打理得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学步,长大后,我们成为父母依靠的大树。
“植孝于心,践孝于行”,孝是浸入生活的无声表达,是一举一动的温情流转。日常陪伴最长情,点滴孝心最无价。汤思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孝老爱亲的含义,为村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村里,凡认识她的人,保准翘起大拇指:“这样的女儿,没得说!”(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周晓寅 叶慧娟 吴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