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我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也不知道怎么来表达,但是你让我干工作,我绝对没有问题……”李小权对记者说。
作风优良,能打胜仗,听党指挥,是采访中李小权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直觉告诉记者,这位沉默寡言、求真务实、少说多干的医者,是一位内涵丰富、背后有故事的白衣天使。
李小权,西安市长安区引镇人。爷爷是位老中医,他的童年深受杏林春暖的感染。然而,当年7岁的姐姐因腹泻病去世,给李小权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从那时起,他立志长大一定要当一名好医生。199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医科大学妇幼卫生专业就读。1996年,26岁的他因为成绩优异毕业留校,后来被分配到交大一附院从事临床工作。从此,他开始了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想之路上的砥砺前行。20年来,他先后在儿科、新生儿科从事医疗工作,新生儿脑损伤是他一直坚持研究的方向。
苏丹产妇胎儿危在旦夕
2018年11月17日上午,抵达苏丹第四周的李小权和平常一样,早早来到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上班。8时40分,医院旧门诊大楼楼道内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护士高喊着“委拉呆、委拉呆(‘委拉呆’意为妇产科,当地医护人员通常用科室名字来称呼中国医生)……”妇产科医生胡剑教授和儿科医生李小权教授意识到情况紧急,他们几乎同时冲到楼道,只见一群人抬着一位女性急匆匆直奔产房……
胡剑教授在产房立刻对产妇进行了检查,发现产妇的宫口已近开全,一只脚已经从宫口可见,立即示意苏丹产科助产护士堵住宫口,同时听胎心,发现胎心仅仅只有90次/分钟(正常情况下胎心在140-160次/分钟),胎儿宫内严重缺氧,情况十分危急……
剖宫产手术已经来不及,分秒耽误,都可能胎死宫内。臀位机转不良也可能导致宫颈撕裂大出血,臀围无法顺利分娩很可能危及产妇性命。胡剑立即采取臀位牵引方法,尽快让胎儿脱离宫内的危险环境,胡剑教授只能因地制宜,用一块丝巾包裹胎儿身体进行臀位牵引,胡大夫使尽全力,旋转、牵拉,大声鼓励产妇配合,产妇也努力配合,用力分娩……
“依据经验判断,臀围难产、胎心只有90次/分钟,臀牵即使成功,新生婴儿很有可能在宫内严重缺氧后出现生后窒息,需要在孩子尚未分娩前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以防不测。在国内我们有辐射台、吸痰器、氧气、喉镜等辅助抢救设备,但在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医疗设备严重不足,我们只能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去抢救每一位危重患者。”李小权教授告诉记者。
“苏丹第一吻”传佳话
与此同时,李小权从别的房间抱来了氧气筒,连接上小儿面罩,在一张简易的婴儿床上铺上家属的丝巾,随时准备迎接新生命的降临。几分钟后,胡剑教授成功通过臀牵引帮助产妇分娩出了婴儿,不出李小权教授所料,新生儿全身松软如面条,浑身布满胎粪,脐带绕颈2周,没有呼吸。胡教授高喊:“快!小权教授,孩子没有呼吸!”
面对这位全身皮肤沾满胎粪,生命体征极其微弱的孩子……李小权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耽误一秒钟,患儿就有可能失去生命。李小权立即用输液器剪成40厘米长的塑料管,为孩子清理呼吸道, 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着胎儿气道分泌物和口内胎粪吸入嘴里感染的风险,毫不犹豫对患儿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一口……两口……三口……”平日里斯文儒雅的李小权教授,就这样跪在地上,为宝宝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大约1分钟后,患儿心率开始上升,皮肤开始红润,自主呼吸逐渐恢复……随着孩子“——哇——!”的一声哭啼,婴儿复苏成功了!周围的苏丹医生和护士被眼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彻底征服了,他们不约而同地为中国医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此,李小权教授跪地为患儿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感人故事,被当地誉为“苏丹第一吻”,他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在苏丹口对口人工呼吸 救过来40个孩子
“紧急情况下,医生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我是党员,又是支部书记,作为援外医生,我代表着中国医生的形象。为当地百姓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苏丹这一年,我总共为4800多位孩子看过病,抢救重症患儿有160多名, 其中像这种刚生下来就窒息的新生儿就有近40位,在医院没辅助抢救设施的情况下,我几乎都是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对孩子实施抢救的。看到一个个孩子被我抢救过来,我感到很骄傲。童年失去了姐姐,我不能再眼睁睁看着这些无辜的孩子失去生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我的理想。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孩子,在援外期间,对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李小权告诉记者。
李小权不仅是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科党支部书记,同时,他还担任着援苏丹医疗队党支部书记并兼阿布欧舍友谊医院驻地负责人,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作为一名党员,任何时候李小权都要求自己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无论在哪里都是一面旗帜。到了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后,他发现,该院只有全科医生,没有儿科和产科医生,而当地的危重新生儿和产妇又特别多,“为了解决当地医院没有儿科医生的问题,我指导培训过多位助产师,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了新生儿复苏技术,为当地医院留下了带不走的技术,这将能有效的减少当地新生儿窒息后死亡率和致残疾率的发生。”李小权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李小权入职的铮铮誓言。“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胡剑教授帮助下生出的宝宝,已经没有了呼吸,我必须在90秒内,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为孩子建立起循环呼吸,否则孩子就会因为缺氧而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当时,我来不及多想,救人是我的本能。孩子得救了,3天后母子平安出院,回国前我们还专门对这位孩子进行了回访,孩子的情况很好。我现在也很健康,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危险状况。”李小权说。
妻子和女儿的家国情怀 让他变得坚强
“援外期间,我有时特别想家,因为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患有严重的肩关节炎,病重的时候胳膊都不能动,家里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需要照顾。在妻子病重期间,上大学的女儿只能请假回家,照顾妈妈和老人,而我却远在国外,帮不上半点忙,所以我心里很内疚,觉得对不起这个家。”李小权说:“在家国情怀这一点上,我要感谢妻子和女儿,她们知道我肩扛援外的光荣使命,家里再难再苦,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她们总是在电话里说家里一切都好,好好工作,一年很快……在我最孤单、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是女儿和妻子给了我温暖和力量,让我变得坚强起来。”一说起家里这本难念的经,坚强的李小权眼睛显得有些湿润。
医疗援非,路漫情长,援外一年虽短,但无悔年华。李小权和他的队友们用大爱阐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更为加深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来 源:三秦都市报
编 辑:王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