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组织力量保证落实,让生态文明教育“硬”起来。学校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党总支定期召开生态文明教育专题会议,就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实践创新与可行路径展开“大讨论、大调研、大提升”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如何更好地进校园、进课堂,如何更好地营造生态教育氛围,如何更好地入心入脑入髓并让师生付诸实践。由党总支牵头,各部室分工负责,形成高效、稳固、层层支持的多轨制模式,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二是学科交叉助力课堂,让生态文明教育“能”起来。善用生态文明课程和多学科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挥生态文明观的育人功能,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现代化学校。生态文明“大”思政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历史课上,老师们讲解古代先民的生态文明保护思想,教育学生们不忘生态保护的初心,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掌握生态文明思想,让学生博古通今。劳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去学校“五亩地劳动基地”清除杂草,给树木、花卉等施肥浇水,师生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中体悟生态文明;生物学科讲解如何更好地保护植物,讲授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原理,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例如吸附尘土、维持大气碳氧平衡。
三是多彩活动推动深化,让生态文明教育“实”起来。学校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演讲、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辩论赛、家长进课堂等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国旗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宣讲震彻心扉、激荡力量;主题演讲锻炼学生的口才与胆识,激励自我为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多做贡献;知识竞赛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家长进课堂活动搭建家校连心桥,亲身实地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师生、家长之间展开互动,共画生态文明最大同心圆。
四是身边做起点滴做起,让生态文明教育“细”起来。学校将生态文明观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学生捡起校园里的一张纸片、一个塑料袋,不仅彰显学生素质,更是生态文明观的实际体现。实行学校卫生区模块化管理,设置党员先锋岗,及时督促相关人员清理卫生。教室内安排专人及时开关灯,节约用电。教学楼水房设置专人管理区,由学生负责,经常性查看热水器和水龙头的使用情况,节约用水。家长接送学生,出行方式以自行车为主,是家校共同践行生态文明观的真实写照。
五是丰富校本课程内容,让生态文明教育“土”起来。结合学校实际,由长期在思政一线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团队,邀请龙城相关专家学者、学校退休领导、老党员等人才,注重成员学科背景的相似性和集中性,加入校本课程本土化研究,凝心聚智集力,建立本土化生态文明教育导师资源库。学校为导师提供专门办公空间、丰富的网络资源,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并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与本地教育和体育局相关部室、共同体学校搭建联系平台,形成本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交流合作组织。把握生态文明的精神实质,实现思政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掘、优化整合本土生态文明教育元素。
六是研学出校园进自然,让生态文明教育“活”起来。真正发挥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需要师生们“走出去”,知行合一,将课堂知识和实践体验相结合,让生态文明教育有“温度”。由学校研学团队制定的“诸城市龙湖绿园生态园研学旅行”让师生观览传统农工和现代农工技艺相结合的生态模式。在蓝天白云下,师生共同观赏农业生产过程景观化,参与人工除草、人工管护和人工除虫,设置研学目标,小型任务贯穿其中,寓教于乐,真正体会依托园林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品尝零化肥、零农药有机水果,还原老产品、老味道,让生态文明的教育“味道”更浓郁,让师生在研学旅中共悟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七是金话筒传播好声音,让生态文明教育“唱”起来。利用“金话筒”宣传生态文明教育好声音,通过家校微信群、学校公众号、教体局公众号、报纸、电视等媒体展示生态文明教育的点滴成果。将话筒“递”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自主发出生态文明好声音,让社会力量“点”起来、“赞”起来、“转”起来。进一步在社会层面扩大影响,掀起生态文明观学习热潮。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殷德磊 臧传玺 王志文